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浪之美-深澳(番仔澳)〉

這張作品中,太陽幾乎垂直照射於海面,形成一道刺眼而筆直的銀白反光,將海與天明確分割為極亮與極暗的對位,宛如一道視覺的斷裂線。畫面左側是奇形怪狀的岩岸剪影,其鋸齒狀的輪廓展現出明顯的侵蝕痕跡,彷彿是時間對物質所留下的刻痕。右側則為太陽光芒最為強烈之處,光線猛烈地沖刷著整個視域,與岩體的沈黑對立成形,構成高度張力的二元視覺結構。整體畫面呈現一種幾近儀式性的氛圍,在自然力量前沉默觀看的瞬間召喚。 從美學角度來看,此作品可對應至「崇高(sublime)」傳統,然而,其所呈現的「崇高」,並非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筆下關於理性超越與宇宙壯闊的經驗,而更貼近一種內斂而細緻的觀看方式,如同將變動的感知濃縮在特定時空中,使觀者在平靜中體會景觀與自身之間的微妙關聯。太陽的光強、岩岸的沉默、海的無限延展,三者讓觀者的視覺被推至臨界邊緣。翁庭華的鏡頭正是將這種感官邊界拍攝為一首詩,一種由時間流變、物質磨蝕與光線強度共同編織的靜默詩篇。 這類夕照地景在臺灣東北角常見,尤其在特定地勢與日照角度下,岩石的輪廓剪影常會轉化為擬人或動物形態,引發觀看者的主觀聯想與象徵投射。但翁庭華刻意排除了任何敘事性與幻想性,他不為岩岸命名,也不為光線賦義,只留下最純粹的影像強度,讓時間與空間在感官中緩慢磨擦,生成一種觀看與存在交會的瞬間現場。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2009~200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