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浪之美-和平島〉

這張黑白影像呈現一片臨海的岩岸,海水泡沫覆蓋於濕潤石面,構成密集而有節奏的視覺紋理。前景的石塊如同自然鋪設的地面,引導視線延伸至遠方突出的岩塊與海平線。砂岩層中互相垂直的節理在長期海水侵蝕下顯露無遺,呈現出有序而粗獷的表面質感。這樣的構造語彙展現明確的空間結構與地質時間感。畫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筆直切割岩面的縱深裂縫,它們既是構圖的視覺主軸,也是觀看節奏的懸置節點。這些自然生成的切口似乎打斷了觀看的連續性,卻又強化了觀看的密度。 這些裂縫並非隱喻,也不具象徵性,它們是風、潮、水與時間共同雕琢岩體所留下的刻痕。光影交錯之下,裂縫顯得既清晰又難以言說,如同地景自身的書寫筆劃。攝影理論家威廉‧弗盧塞爾(Vilém Flusser, 1920-1991)將照片視為一種對表面的技術性書寫,紀錄非語言化的時間痕跡。這些裂縫,或可理解為自然在岩面上留下的「視覺語言」:不為傳達意義而生,卻能召喚出觸感性的觀看方式。與其說它「象徵」什麼,不如說它「就是」一種生成中的現象,是觀看與地景短暫對齊的物質節點。 在翁庭華極簡、沉靜的影像語法中,這些地貌細節既非敘事元素,也非情感投射的媒介,而是讓自然之物自行發聲,使觀看回歸於感知。裂縫、光線與岩層共同構成一個介於時間與形式之間的詩性介面。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87~198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