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岩之美-南雅〉

東北角獨特的層狀岩體與地質斷層在翁庭華的視野中被賦予一種結構記憶性,這些層理不只是地質現象,也是臺灣島嶼形成過程的物質記錄。他的影像在靜謐中蘊藏力量,將地景轉化為一種關於存在、時間與沉積的詩學場域,使觀看者得以凝視臺灣自然演化的深層結構。 這幅作品強調了地質結構的層理性,其紋理如同某種巨型化的指紋,記錄著地表與海洋之間長時間的碰撞與雕刻。攝影家選擇一個傾斜、幾近破格的視角,讓畫面前景充滿動態線性,而後方的岩崖則以靜默、堅固的姿態矗立於海際,形成強烈的時間性對比。 若從約翰‧塔格(John Tagg, 1948-)對攝影作為制度性再現工具的觀點出發,這幅作品呈現了攝影如何參與自然秩序的建構,使自然景觀轉化為一種可被觀看與理解的「視覺機制(Visual Regimes)」。這張照片宛如地質學教科書的圖版,卻又保留著光影流動與構圖的詩性,在紀實與象徵之間游移。條理分明的地層展現了自然時間的多重面向,而人類在其中雖不顯現,卻讓我們思索觀看與自然互動的關係。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86~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