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岩之美-野柳〉

這張攝於東北角海岸的影像,其石塊組合與坑洞結構可視為自然雕塑的表面,實為時間與海流持續沖刷所致。翁庭華的鏡頭並非僅追求美感,而是讓這片地景說話,讓觀者體會地貌變遷與氣候侵蝕所留下的痕跡。在臺灣當前環境變遷與海岸線退縮的脈絡下,這樣的作品實質上也構成一種環境見證。 這張照片以近乎地質調查般的視角捕捉自然地貌,其前景中的圓形水坑與岩塊構成了類似「身體解剖」的視覺語彙,或者說此影像可被視為物質性影像實踐的具體體現。翁庭華的攝影不僅關注構圖、形式與光線,更強調物質肌理與時光刻痕的可感可視。從蒂姆‧英戈爾德(Tim Ingold, 1948-)的「地景即行動痕跡(landscape as taskscape)」觀點出發,這些岩石表面並非靜止不變的物體,而是帶著鹽分的海風、海水以及時間長期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攝影作為介入媒介,不僅記錄這些痕跡,也重新召喚觀看者對於時間的具體想像。 這張影像亦與「新地景攝影(New Topographics)」之後的地景觀念有所呼應。它不再追求崇高式的自然再現,而是以冷靜距離與物理接近的並置策略,提供一種近乎「物地政治學(politics of things and place)」的影像論述,影像中物件之組合不僅提供視覺的愉悅與觀看的快感,更邀請觀者思考,人類如何在觀看過程中生產秩序、類別與意義。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2004~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