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岩之美-和平島〉

本作品拍攝於臺灣東北角的濱海岩岸,岩體造型受地質背景影響極深。該區域為砂岩與頁岩交界帶,長年經歷海蝕與風化作用,造就了獨特的蕈狀岩柱與層狀剝蝕紋理。這些岩體並非靜態背景,而是時間與自然力量共同雕塑出的地貌語彙。攝影家翁庭華選擇低角度與側光拍攝,讓岩柱的體積感與表面肌理在光影交錯中更加突顯,黑白高反差與構圖,使岩體具有生命感,岩石彷彿回望觀者,使觀看轉化為一種雙向互動,動搖觀看主體的穩定性。 此作品可被視為「地景作為劇場(landscape as theater)」的具體實踐。岩柱如舞臺上的角色被光線精準照亮,天際線與海面如同靜默的布景,整個構圖轉化為一場「視覺裝置(visual installation)」,不再只是對自然的描繪,而是一種讓自然「上演」的觀看儀式。觀者不只是觀看,而是被置入一個由光線、形體與時間共同搭建的空間結構中。亦呼應英國哲學家提摩西・莫頓(Timothy Morton, 1968-)所提出的「超物(hyperobject)」概念,這些岩體跨越人類經驗的尺度,擁有無法完全掌握的時間厚度與物質密度。它們在影像中不再是觀光地標或自然景觀,而是作為「存在的證物」被觀看,其沉默中儲存了長期地質變遷與自然記憶,讓影像成為一場與不可感知之物對話的現場。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9~197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