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東北角海域自然風貌》系列:〈岩之美-和平島〉

在這件〈岩之美-和平島〉作品中,攝影家拍攝了基隆和平島的海岸岩石,這些岩石展現了因潮浪沖刷而形成的特殊地形。海水的侵蝕和鹽分的沉積,使得地景呈現出一種光怪陸離的風貌,這些岩石的形狀和紋理展現了時間和元素在地景上的持續作用。 在這幅作品中,攝影家通過相紙的顯影和定影過程,強調了灰階的明暗對比,使得岩石和海水之間的細微變化更加明顯。這種強烈的對比效果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衝擊力,也使得岩石的細節和海水的倒影呈現出某種抽象的詩意。攝影家通過鏡頭捕捉了這些自然界中的變遷,讓觀者能夠感受到那份因時間和自然力量而成形的獨特景象。這種景象不僅僅是地形的展示,更是一種時間的具象表現,使得觀者能夠在視覺上體會到海水沖刷帶來的歷史深度。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其論述中強調了攝影作為紀錄媒介的特性,認為攝影能夠凍結瞬間並保存下來,從而讓觀者重新審視和體驗那些被遺忘或忽視的細節。畫面中的海潮聲和皮膚上濕黏的感受,也為這幅作品增添了感官上的深度。這些聲音和觸覺體驗,與視覺的呈現形成了互補,使得整體作品更加立體和豐富。觀者視覺所見岩石和海水的影像,更體驗了那份因自然力量和時間積澱而成的詩意和美感。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82~198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