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趕鴨子〉

1965年拍攝於南港的磚窯鄉。在翁庭華的作品裡面,觀者往往可以透過純樸的田野景象,發現他對於農村的情感。也跟他早年日治時期二戰期間躲避空襲的「疏開」經驗有關。在攝影家的訪談裡提到,曾經在二戰末期從基隆被疏開到新莊的鄉下,這段在田野間奔跑的童年特殊記憶雖然與戰爭相關,卻也是他懷念不已的快樂時光。在這張作品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已經不再復見的趕鴨人家,帶著斗笠的婦女揹著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赤著腳、手持著長桿,驅趕著黑色鴨群。這樣的風景,即使在現代農村也已經不存在,遠方的磚窯,暗示著遠方的地平線。鴨群在畫面裡面形成像河流般的流動構圖,可以看到畫面近景婦女傾斜的肩膀,負載著男孩的沉重。這張照片召喚的是戰後赤貧的臺灣農村,畫面中的刺點是緊握著木桿的雙手與婦人的赤足,隱約可以看見泥巴沾在腳踝。可以想像攝影家揹著相機亦步亦趨的拍攝下光著雙腳踩在草地上的婦人,如同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名作《拾穗》(Des glaneuses, 1857)一畫,捕捉了最動人的瞬間。如同法國藝術史學者于貝爾·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2017)對於攝影所言:「但他只借用了純粹視覺性的手段與效果。攝影在這裡避開了模仿的要求。 避開了膚淺的膠片,而獲得了另外一種維度。也就是層面的維度。」 蕭伊伶-「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5~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