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車上點滴〉

攝影家在他的作品中不僅紀錄了臺灣東北角瑞芳一帶早期煤礦鐵路的繁忙景象,還隨著時代的變遷,捕捉了許多已經消失的車站和列車內的場景,以及曾經在這些場景中穿梭的旅客們的瞬間。如同法國藝術史學者于貝爾•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2017)在《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討論到攝影與歷史:「它與生俱來的、本質性的不審慎,使得它可以有大量的視角,並選擇最令人覺得不可能的視點來讓我們看歷史,很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正在進行的歷史。」 這幅〈車上點滴〉中的藍皮列車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曾經是臺灣最基本的乘客運輸工具。這幅作品不僅是一幅列車內的簡單場景,它還捕捉臺灣社會的縮影以及當時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職業、性別或年齡。列車內部設計簡單,車廂內只有面對面的兩排座椅,沒有現代列車的舒適與豪華,但卻充滿了那個年代的獨特氛圍。 畫面中的車廂地板上有些髒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公共交通設施的簡陋。在攝影家的鏡頭前,乘客們的表情各異:有些人因為突然被拍攝而顯得羞赧,或者對鏡頭漠然視之,而也有些人展現出自在的心情。這些不同的表情和姿態,正是當時臺灣社會多元文化和人民生活狀態的縮影。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藍皮列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那些曾經喧鬧的車站和繁忙的列車,也逐漸變得寂靜無人,攝影家通過他的鏡頭,保存了這些即將消逝的景象。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0~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