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與鐵道為鄰〉

這張照片以藍皮火車為背景,巧妙地運用了低角度視點,捕捉了臺灣一個小火車站的冬日場景。攝影家以這種視角,使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鐵軌下的枕木和斑駁的水泥地面,這些細節給畫面增添了一種沉重的現實感。遠方,一名婦人沿著鐵軌行走,背景中還矗立著一棟水泥建築,這些元素共同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地景。 在這個畫面中,攝影家利用視點的交錯,創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畫面的右前方,一個小女孩正望向藍皮火車,她的目光和表情吸引了觀者的注意。這種情感的瞬間抓拍正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所稱的「刺點」(punctum),即在觀看照片時,突然間刺入觀者心中的某個細節,帶來無法言喻的情感衝擊。小女孩的好奇和天真在這張照片中成為了這樣的「刺點」,與背景中的陰影、寒冷的天氣形成對比,賦予畫面深刻的情感層次。同時,攝影家對時代背景的細膩捕捉,也呼應了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的觀點。他強調照片作為歷史文獻的價值,認為攝影能夠固定住那些轉瞬即逝的現實,並賦予它們新的意義。在這張照片中,那棟水泥建築成為了象徵時代變遷的符號,而藍皮火車則代表了當時臺灣特有的交通工具。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幅具有歷史厚度的圖景,讓觀者在感受影像美感的同時,也能反思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 攝影家以巧妙的構圖和視角處理,不僅成功地將現實世界的物理空間轉化為圖像空間,還通過「刺點」引發觀者對影像深層意義的探索,進一步彰顯了攝影的敘事力量。這幅作品既是對臺灣島嶼北部某個冬日的忠實紀錄,也是對歷史瞬間的詩意凝視,讓人們在時間的流動中捕捉到一絲不易察覺的永恆。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0~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