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忠義車站〉

1980年代,隨著臺北市捷運系統的興建,臺北市火車站到淡水之間的老舊鐵道和沿途的小站面臨拆除的命運。這條看不見盡頭的鐵軌,似乎象徵著無限的可能性和未知的未來,也讓人不禁想像這些鐵軌通往的遠方。這段鐵道見證了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和時代變革。在這些攝影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治時期興建的關渡站、忠義站以及淡水車站。這些車站不僅是交通運輸的節點,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這些照片,我們得以一窺當年這些小站的風貌和功能,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歷史痕跡,除了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們承載了數代人的喜怒哀樂與無數的回憶。 儘管這些老舊鐵道和車站已經不復存在,時間和速度的相對性也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變化,但通過攝影家的記錄,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段歷史的節奏、溫度和重量。這些照片成為了歷史的見證,銘記那些構成我們集體記憶的歷史遺跡。法國藝術史學者于貝爾•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2017)在《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討論到攝影與歷史及圖像的產生:「圖像的保留、圖像的洗印以及圖像的增多:這一道道程序有規則的延續性,從整體上構成了攝影行為。但是歷史表明攝影的終結在於複製,有點像電影,一下子被歷史變成了一種演出。」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0~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