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淡水車站〉

在1980年代,由於臺北市捷運系統的興建,臺北市火車站到淡水的這段老舊鐵道及沿路的小站被迫拆除,這一改變引發了對歷史的回顧與紀錄。攝影家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選擇記錄下了曾經存在了至少半個世紀的鐵道地景,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日治時期興建的關渡站、忠義站以及淡水車站等景象,這些地點如今已經完全消失,這些影像不僅是一種對過去的追憶,也揭示了科技與城市發展對地景的深遠影響。 從這些影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與速度的變遷。舊有的鐵道與車站象徵著一個曾經緩慢而穩定的時代,而這些影像中的細節,如1980年代流行的速克達、DT摩托車以及偉士牌摩托車,則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與科技變遷。這些交通工具與當時的社會景象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在其著作《明室》中提出,攝影作品具有「此曾在」(That-has-been)的特性,即每一張照片都是對過去時光的直接紀錄,展示了已經逝去的歷史和記憶。這種觀點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影像如何捕捉了1980年代即將消失的鐵道景象,並讓我們對過去的時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巴特強調,攝影不僅僅是捕捉當下的瞬間,而是把握住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痕跡。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70~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