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老家〉

這幅攝影作品的背景是二次戰後臺灣農村生活,過攝影家的視角,村莊的一切都清晰可見:茅草搭建的屋頂、土塊堆砌的壁堵、掛在竹竿上的衣物,茅草屋的門口貼著紅色對聯。竹竿上曬著的衣物,畫面前方隨意擺放的幾個竹簍也展現了當時人們簡樸的生活方式。畫面中一名婦人正不經意地走過,敞開的木門暗示著民風的純樸。門邊對聯讓一眼望去十分貧瘠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溫暖與意外的喜慶,以及對於未來的祈求與盼望。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討論了藝術作品在被複製後所喪失的「靈光」(Aura),並指出複製品的普及改變了我們對藝術的感知。然而,對於這些老舊房舍的紀錄照片,它們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們的複製,而在於它們作為歷史見證的獨特性。這些影像不僅記錄了物理空間的改變,也反映了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儘管這些地點已經消失,它們的影像仍然保存了那個時代的獨特氛圍和日常生活的痕跡。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6~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