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茅屋〉

在《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一書中,法國藝術史學者于貝爾•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2017)討論到攝影與建築:「通過攝影。捉住歲月流金以及廢墟的力量,同時又使建築回歸到它自身,以及它哪怕是相對的永恆性-包括房屋的建築,以及陽臺、後院的建築,甚至整個景觀中的建築。」 〈茅屋〉一作中,攝影家以俯視的角度拍攝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鄉村地景的場景,不僅是對當時生活條件的真實呈現,更是對那個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一次記錄與見證。觀者看到了充滿了簡樸的氣息的臺灣鄉村。茅草屋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建築,儘管它們看似簡陋,只能勉強遮風擋。這些茅草屋通常由土塊建成,再覆上一層層的稻草,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抵禦風雨,也展現了當地人利用自然資源的智慧。雖然這些建築如今已不復存在,但透過攝影家的鏡頭,這些場景得以被保存下來,成為後人了解那段歷史的珍貴資料。 透過攝影家的視角,我們彷彿置身於高處,像是站在山丘上俯瞰這個小村落。在這樣的高度上,攝影家不僅捕捉到了一個整體的視角,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超然的視野,猶如以上帝視角俯瞰萬物。在這樣的視角中,村莊的一切都清晰可,甚至連雞鳴狗叫和日常生活的聲音彷彿都能穿越時空傳入耳中,勾勒出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場,也讓觀者彷彿成為時空的旅人,穿越回到半個多世紀前的臺灣島嶼。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4~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