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歲月詩情》系列:〈天作之合〉

一對新人正在街道上拍照,畫面中,兩人面對著畫面左方蹲著的攝影師。從他們的姿態和表情,攝影師正捕捉了那一刻的幸福與喜悅。街道旁高牆的存在與道路的延展,共同營造出畫面的透視效果和空間感,使整體畫面具有深度和層次感。站在畫面右側三分之一處的新郎成為了三角形構圖的重心。他的身影在視覺上形成了畫面的焦點。 新郎站立的位置正好位於整個視覺上的消失點背後,這樣的構圖方法不僅強調了新郎的角色,也自然地引導觀者的視線向畫面深處延伸。牆邊圍觀的親友或許是左鄰右舍,他們的存在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氣息。穿著拖鞋的孩童們站在牆邊,他們的目光聚焦在攝影師的相機上充滿好奇和期待,孩子們的身影和表情讓整個場景更加生動有趣。攝影師蹲在新人前,背對畫面的姿勢,使得他自己也成為畫面中的一部分。攝影師的出現,使畫面呈現出多層次的敘事效果,觀者能夠看到拍攝的過程以及與拍攝相關的人物和情感。 新郎左手緊捏的白色手套意外成為畫面的「刺點」(punctum),在畫面的構圖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雙手套的存在,不僅是婚禮中的一個細節,也成為畫面中的一個視覺焦點。它象徵著新郎的正式和莊重,也使得整個畫面更加豐富和有趣。法國藝術史學者于貝爾•達彌施(Hubert Damisch,1928-2017)在《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討論到攝影者的在場:「一切將攝影師本人包容在內的照片,或者表現他在場的照片。無論它是由一個第三者拍攝的,還是通過一面鏡子的折射,都能揭示某種機構的運轉、它的社會功能以及它對私人造成的影響。」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5~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