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晨河之2〉

〈晨河之2〉攝於旗山橋上,鏡頭朝向通霄溪上游。1986年出版的《重回沙河》中,另收錄一張於同一時刻、同一角度拍攝的〈晨河之3〉。若仔細比對兩張作品,可見〈晨河之2〉經過明顯的後期處理:兩岸雜亂樹木的色調被刻意壓暗,畫面中央的河道則被提亮,成為一條蜿蜒通向遠方的亮帶,宛如一條「溯洄從之」的精神通路。面向上游的構圖,暗示回望源頭、追尋記憶根源的意圖。 沿通霄溪逆流而上,轉入支流圳頭溪,最終將抵達七等生想像世界中永遠存在的「黑橋」。那是他童年時涉水、捕魚、遊玩的所在──一條記憶中的清澈河流,寄寓著純真與活力,是生命最初的快樂源頭。 然而,照片也呈現出另一種現實景象:河道因淤積而狹窄,右岸水面漂浮著垃圾與保麗龍,天空灰濛,氛圍沉鬱。畫面下方一大片白茫格外醒目,遮掩河床細節,阻斷觀者視線。這些手法營造出現實與記憶交疊、清晰與模糊並存的霧景。這並非自然景象,而是七等生透過攝影技術刻意營造的視覺效果;同時,他也刻意遮蔽畫面左上原應可見的虎頭山。具體地景的抽離,使照片失去明確的地理指涉,轉化為抽象的心象風景──七等生內心的夢境場域。 蕭義玲–「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七等生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