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那夜,飆車族佔領了臺中市街道》系列1

1980年代臺灣經濟蓬勃發展,機車不再像是1960年代的奢侈品。1968年臺灣全年機車銷售量為14萬6千輛,1988年銷售量則達100萬輛。1980年代,機車已成為臺灣民眾主要個人交通工具。 1984年連接臺北市北投至關渡的大度路拓寬完工後,成為一條長將近4公里的筆直道路。1986年至1987年間,大度路經常成為汽機車飆車族競速場所,始為臺灣飆車族起源。同一時期南部地區則有屏東戰備跑道的飆車活動。 1994年至1996年間,飆車文化再度於臺中興起,但形式風氣與1980年代臺北市大度路飆車族不同。臺中飆車族以聚眾遊街為主要活動,成員多半來自臺中市周邊鄉鎮,車隊在市區遊蕩過程中集結成群,數量可多達數百輛。最終聚集處為泡沫紅茶店林立的雙十路,在雙十路上集體狂飆。圍觀群眾經常擠滿路口、鼓譟喝采。 蔡明德於1995年奉派至《中國時報》中部新聞中心擔任駐地記者,同年開始拍攝臺中飆車族現象長達一個多月。本系列作品呈現了1990年代尚未實施騎乘機車應戴安全帽之規定下,青少年追求刺激、吸引注意、追求同儕認同、相互模仿與英雄主義的特質。這些特質在照片中的騎士高舉左手、面對鏡頭的神情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鍾宜杰–「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蔡明德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