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島的呼喚」系列21:〈補網〉

冬季是澎湖漁村討海人最清閒的季節。出不了海也沒啥可種的,只能補補漁網打發時間。虎伯嘴裡含的東西叫「ㄍㄧㄥˋ」,類似織布用的梭,是最常見的織網、補網工具。供桌下一堆瓶瓶罐罐都是他醃製的醬瓜,在沒有冷藏設備的時代,漁夫就靠這些醃瓜醬菜攝取維生素免於敗血症上身。除了討海,虎伯還是澎湖褒歌的傳唱者, 那年為了到花嶼采集褒歌,張詠捷特意申請到花嶼當了一個月的代課老師。澎湖褒歌和臺灣民間常見的念歌、採茶歌、相褒形式類似。在有聲傳播媒體尚未普及的年代,褒歌是素民社會最普遍自娛自樂的歌唱形式。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也是從民間傳唱的褒歌採集而成。職業傳唱者出現之後,才出現長篇詩歌的形式。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傳唱的《奧德薩》、《依里雅德》以及中國的評彈、唸歌,都是從褒歌發展而來的長篇詩歌。澎湖褒歌和臺灣的相褒形式十分類似,內容上當然是更凸顯與澎湖生活環境相關的部分。當年張詠捷採集澎湖褒歌最大的收穫是從中發現已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信息,這對理解早年素民社會與生活環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虎伯是她採集澎湖褒歌時最美好的回憶之一,聽說後來他離開了花嶼搬到了南方澳。追逐魚群大概是討海人的宿命吧。 陸傳傑–「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詠捷
  • 日期
    年代: 1994~199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