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島的呼喚」系列13:〈拜門口公〉

這幅作品拍攝的十分偶然,但張詠捷認為一切是那麼的飽滿與恰到好處。當時她穿過巷口,看到老人正端起酒壺祭奠,午後充滿戲劇性的斜陽穿過屋脊灑在滿滿祭品的供桌上,也深深地刻畫出老人虔誠的面龐,同時其身後的背景並非全然的幽暗,還是能為老宅鋪陳出生活的面貌。老人的動作、滿滿的生活背景與極具戲劇化的光影,張詠捷認為這幅作品完全可以符合「決定性瞬間」的定義。 當天同行的還有張詠捷的老師日籍攝影家蜂須賀秀夫,他也按下了快門。但他將整個畫面只框定在老人的臉龐上,完全無視宅院內的一切,甚至特意抹去了有關祭祀的所有信息。 事後,他批判張詠捷的構圖過於雜亂,光影缺乏統一的調性。張詠捷則反駁相對於只拍攝老者的面部表情,而將整個祭祀場景納入畫面,更能表現出老者的精神面貌。蜂須賀老師完全不同意張詠捷的看法,當然她也不認同他的觀點。 1980年代澎湖因為特殊的風土人情,逐漸成為攝影界采風的熱門景點。除了國內的攝影同好,也吸引了不少日籍的攝影者。就是在這個清況下,透過國內沙龍攝影前輩的介紹,認識了蜂須賀秀夫,並拜他為師。 因為這幅作品,張詠捷徹底認清了沙龍攝影的侷限性。蜂須賀秀夫與張詠捷面對同一場景卻做出不同的選擇,說明他的攝影主題只能單純的與「乾淨」的光影結合。畫面不能容許「凌亂」光影碎屑,這或許是出於日本人的「潔癖」,但張詠捷認爲更大的可能性是出於沙龍攝影的侷限性。 她認為一幅好的作品除了要考慮到光影的問題外,還要能包含更深刻的文化情懷。如果一幅作品只顧及光影的完整性,沒有一絲的人文關懷,只能算是行屍走肉罷了。至此,張詠捷向沙龍攝影與蜂須賀老師做了階段性的告別。 陸傳傑–「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詠捷
  • 日期
    年代: 1988~198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