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島的呼喚」系列11:〈王船起駕〉

王船起駕也就是「遊天河」,拍攝地點是在風櫃。當時張詠捷正密集的紀錄澎湖的民俗活動,風櫃的上帝廟和張詠捷故鄉山水的上帝公廟是「交陪廟」因此受邀參與。 王船起駕是送王儀式的高潮,因為烈焰騰空的場面使張詠捷曾考慮使用彩色軟片,幾經抉擇張詠捷還是決定使用黑白軟片拍攝。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彩色快速沖印在色溫與色調的掌握上還不夠穩定,而當時她也找不到足夠專業的彩色沖印。二是彩色照片在王船起駕烈焰騰空時,畫面上可能會很凌亂,於是她決定使用黑白軟片。但黑白照片在色階的表現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沖印上也是一大挑戰,還好張詠捷做到了。 除了攝影技術問題外,信仰儀式也必須十分留意。雖然如今送王船的肅穆性比起早年已經差了許多,但是一些禁忌還是得遵守。時至今日王船信仰相較其他神明,禁忌似乎還是多了一點,之所以如此可能和源於瘟神的傳說有關。 王爺信仰為瘟神之說,最早是日本人類學者前嶋信次(1903-1983)提出的。之後民俗學者劉枝萬(1923-2018)又對臺灣的王爺信仰與王爺廟進行廣泛的考察與個案研究,明確王爺為瘟神的神格特質。後來逐步演化,王爺信仰由驅瘟之神而護航之神,而醫神,進而成為保境安民的萬能之神 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臺灣地區的王爺信仰至少可分六大系統。由北而南,分別是朴子溪流域、八掌溪流域、曾文溪流域、二仁溪流域、東港溪流域以及澎湖群島,主要分布在臺灣本島的西南海岸及澎湖。之所以有如此突出的地域因素,可能和季風與洋流有關。早年閩越海岸地區有送瘟船的習俗,透過季風與洋流的漂流,瘟船大多漂向澎湖及臺灣西南海岸線。由此可見王爺信仰的擴散與傳播,和瘟船的流向有很大的關係。 早年臺灣王船祭大都採取「遊地河」的方式。所謂遊地河是指造好的王船,在祭典的最後階段,由執事者送到水濱,然後隨風漂流,任其離去。到了清代中葉之後,王爺信仰由瘟神演化為保境安民的全能之神,而發送王船的形式也由「遊地河」改為「遊天河」。不過在童年時代,張詠捷在馬公還是看過一次「遊地河」。 所謂「遊天河」是指王船在祭典的最後以烈火焚化,其意為借助烈火「火化飛昇,上天繳旨」。此時王爺信仰由瘟神轉變為正神,所以不能再以放逐疫鬼的方式「遊地河」,迎送王船也改採接待玉帝欽差代天巡狩的規格。合境百姓,善男信女也改採祈求恩賜的態度迎送王爺。目前澎湖絕大多數的廟宇都供奉王船,王爺信仰可能是澎湖漁村最普遍的信仰。 陸傳傑–「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詠捷
  • 日期
    年代: 1988~198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