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島的呼喚」系列6:〈功課〉

三個小女孩在自家門口,最小的閒坐,大概還沒到上學的年紀,除了玩耍啥也幹不了。大一點的應該是上學了,正複習功課。再大一點的正忙著織網,網籃裡除了織網工具,還有一本課本,顯然織網之餘,她還是不忘功課的。這麼小的孩子就開始操持家計,在臺灣剛剛進入富裕飽食的1980年代,已經很罕見了。但這兒是將軍澳,自有它的故事。 將軍澳是座離島,挨著望安,面積比望安小很多,生活條件自然比望安更差,很可能是澎湖離島中最差的。將軍澳不但小,還幾乎沒有可耕之地,不要說米飯,連最次的主食地瓜籤都要從外地運進來。《臺灣地誌》的作者陳正祥(1922-2003)於1950年代曾帶著臺大學生到澎湖調查,他發現澎湖因為地理地質與天候條件特殊原本就不利於農業生產,再加上歷年祖先的墳塋佔用了大量可耕地,使得缺糧的問題雪上加霜。塋墓問題最嚴重的是將軍澳。他估計將軍澳有百分之七十被塋墓佔用。張詠捷相信他的估計並不誇張,但張詠捷認為陳正祥忽略了一點,這些被塋墓佔用的土地,其實也種不了什麼。因為整個將軍澳就像一個石頭堆疊的大饅頭,除了南面背風的窪地被聚落佔用,其餘的地方就是聚落的擋風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用途。那麼將軍澳的先祖為何在此定居? 將軍澳與望安的南面有一片水深較淺的海域,造礁珊瑚發達,是澎湖魚類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澎湖的漁人將這片水域稱之為「南淺」。將軍澳的先祖就是為了這片漁獲富饒的海域在此定居。 可即使擁有漁獲富饒的的「南淺」,將軍澳人的生活依然是艱苦的。張詠捷認識一位將軍澳的老船長,他說二戰末期盟軍封鎖臺海,迫於於生計,他冒險乘帆船販運鹹魚到臺南換取地瓜籤,回程的路上被盟軍戰機發現,一通掃射,子彈擊中一名船員的腹部,鮮血浸透了整袋地瓜籤,生還回到將軍澳後,血染的地瓜簽還是下鍋吃了。 將軍澳與望安早年一直有遠洋漁船船長之鄉的美稱,或許這個美稱是得自於艱苦生活的養成。 陸傳傑–「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詠捷
  • 日期
    年代: 1986~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