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島的呼喚」系列5:〈古婚禮〉

山水舊名豬母水,光復後改名山水,大概是為了雅化地名,畢竟和老母豬扯上關係的地名,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山水聚落的形成,晚於鄰近的鎖港與雞母塢,可能和缺少背靠有關。澎湖的冬天寒風凜冽,沒有背靠遮擋東北季風,生活會相當艱苦,連旱作都很難存活。澎南地區有背靠的聚落如鎖港、雞母塢、蒔裡、風櫃尾早在康熙中葉已出現在輿圖之上,而豬母水最早出現在輿圖的紀錄是1747(乾隆十二)年六十七與范咸(1696-1771)主編的《重修臺灣府志》,當時的地名叫「豬母落水」。一直到1879(光緒五)年夏獻綸(?-1879)主修的《臺灣輿圖並說》,幾乎所有清代的文獻都將現在的山水標示為「豬母落水」。1894(光緒二十)年林豪(1831-1918)主編的《澎湖廳志》出現「豬母水」,顯然林豪將「豬母落水」誤植為「豬母水」。日本時代殖民官員也沒有認真查核,又延續了這個錯誤。同樣的錯誤也出現在「紅毛城」上,林豪誤植為「紅木埕」,同樣的,日本人也繼承了這個錯誤,直到現在。 日本時代之後「豬母水」被固定下來,直到光復後改為「山水」。不過澎湖老一輩還是習慣「豬母水」這個帶有趣味性的老地名。年輕人大概對「豬母水」已經沒有太多的感覺。 依循古禮的婚禮儀式在1980年代的澎湖已經十分罕見了。當時即使是西式爵士樂隊前導的迎親隊伍,都被視為一種「古色古香」的傳統習俗,更何況是傳統八音樂團前導,八人大轎迎娶的陣仗? 傳說早年澎湖某些外島的婚禮相當奇特,既沒有大陣仗的迎親隊伍,婚禮時間還選在下半夜,夫家叫了一輛牛車將新娘拉回來就算完事是了。這也算是古禮嗎?依循古禮的迎親隊伍穿梭於古老聚落的古厝之間,人與環境是那麼的和諧與美好。 陸傳傑–「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詠捷
  • 日期
    年代: 1986~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