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島的呼喚」系列4:〈日落海口〉

蒔裡位於澎南,聚落很小卻擁有澎湖甚至臺灣最美的沙灘,早年是知名的海水浴場。說它美除了沙灘海岸線弧度柔美外,金黃細滑的海砂與藍綠透澈的海水相依相伴,即使在沙灘遍佈的澎湖也是少見的。 蒔裡的村落位於沙灘的後面,村落的後面則是紗帽山。澎湖的冬天寒風凜冽,聚落絕大多數位於高地南面的背風面,蒔裡村落也不例外,簡單的說蒔裡是背靠紗帽山而存在的。紗帽山不但庇護了蒔裡,也為蒔裡海灘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蒔裡海岸線弧度之所以柔美和紗帽山有必然的關係。 早年張詠捷在蒔裡采風時,拍攝常以蒔裡海灘柔美的弧度與西面青灣的海崖為背景,而且時間通常是午後。因為她在等待夕陽西下,在逆光的條件下形成的舞台效果。在張詠捷看來沙灘與海崖環繞的海面是一個完整的舞台,正等待著演員上場。落日時分,夕陽餘暉將整個舞台閃耀了起來。返航的漁舟像是姍姍來遲的演員,拖著疲倦而沈重的台步上場,雖然構圖與光影已經具備一定條件,但是整個舞台仍是沈悶而單調的,等到漁人搖著艪仔卸下漁獲與網具駛向岸邊,整個舞台才真正的活了起來,好戲上場。 整個拍攝的過程就是等待,在一個選定好的場所,等待適合的光影條件,等待拍攝主題的出現。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幅沙龍照,沒有太大的深意。但是張詠捷仍然感念,在她進入攝影生涯時,一些沙龍攝影界前輩給她的指導。張詠捷認為沙龍攝影最大的作用是學習掌握必要的攝影能力,一個攝影初學者是很難避開沙龍攝影的學習階段。但如果一直停留在沙龍攝影的階段,那就大有問題了。 沙龍攝影最大的問題是僵化與固化了攝影美學,形成一種套路式的攝影語言。要成長就必須揚棄這些套路式的攝影語言與固化了的美學。 陸傳傑–「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詠捷
  • 日期
    年代: 1985~198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