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張才系列作品-1

一頭水牛泡在水裡,全身濕漉漉的,頭戴斗笠的農人在岸上拉著牛繩,欲將牠牽引上岸。農人後方有片稻田,從稻田的邊界延伸至農人、再到牛隻身體擺動的姿態,形成一條曲線,讓觀者的視覺焦點自然而然地放在農人與牛隻的互動上。 中研院「典藏臺灣」網站上登錄這張照片的拍攝資料為1950年代攝於屏東縣。當時除了協助學者進行田野調查,張才也常走訪臺灣各地,拍下時代的畫面,如照片中的水牛已是臺灣農村文化的圖騰,可今日也難得一見。 1956年臺灣有近33萬頭水牛,堪稱巔峰,1961年政府力推農業機械化,農耕機械取代耕牛,水牛數量逐漸下降,1984年畜產試驗所於花蓮種畜繁殖場成立臺灣水牛養育中心,協助水牛的保種與推廣,不過,至2021年也僅剩199頭。 水牛性情溫和,對臺灣高溫潮濕的氣候適應力佳,抗病力強,耐粗食,喜愛在泥中水浴,泡水的水牛可說是臺灣農村的共同記憶。由於水牛曾與先民共同開拓臺灣的水稻文化,因此農家待之情感深厚。 吳垠慧–「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才
  • 日期
    年代: 1990~199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