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靜物練習1〉

鍾順龍(1974-),出生於臺灣花蓮,他的作品透過攝影的轉化,將日常生活的微觀重新建構,探討物質在影像空間狀態下的可能性。 《靜物練習》系列,以蔬果的靜物表現,詮釋物質的存在性。攝影家在長時間的曝光過程中,以雙手不斷地在被拍攝的空間中反覆堆疊其中的物件,從而在存在和消失之間,轉化了物質本體,使得眞實的存在只是時空中的幻象。 傅遠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靜物練習1〉乍看之下像是一幅靜物繪畫,實則是一張經過長時間曝光與光學干預的攝影作品。鍾順龍將靜物放置在自宅的角落,以簡易背景、自然光與長曝技術,慢慢操作物件的位置與距離,在攝影中創造出幾乎繪畫化的肌理效果。這是一場透過時間堆疊的影像練習,也是一次感知節奏的探索。 在這張作品中,畫面極為簡約,背景幾近純黑,前景則出現幾顆黃橙色果物的光影痕跡。畫面中央最亮的圓形體塊佔據了畫面多數空間,前方另有一顆較小的清晰橘色果物,其旁的圓形輪廓與陰影則模糊不明,邊界不再可辨,彷彿是時間與光線共同留下的一種「多重存在」。這種模糊重疊感,透露出鍾順龍在拍攝過程中手動移動物件的痕跡,也顯示他在攝影中保存時間的運作軌跡,而非凝視的穩定物體。 這種對時間的操作,也延續了靜物傳統在藝術史中的批判潛能——從英雄題材回到日常、從標準化的完美物件轉向瑕疵、不均與生活感。鍾順龍所選用的水果,常帶有斑駁痕跡與表皮不整,不是市場機制中可販售的「理想果物」,而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帶有時間印記與物質疲態的非市場存在。 在這些光影堆疊與手動調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單一角度的再現,而是一種「多面共存」的身體介入痕跡。攝影不再只是觀看的窗口,而是轉變為一種與物件共處、與時間流動共振的方式。靜物在本作中不再靜止,而是緩慢顫動著,在光的深處生成自身。 沈柏逸–「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鍾順龍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