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過幽谷》:〈樂生樂隊紛紛到外面葬儀社幫忙,但對院內的老友僅收白包意思意思〉

藝術家周慶輝在經過一年的「新聞勞作」生活後,開始自覺尋找能使其發自內心的獨處及獨白的空間。他於拍攝樂生療養院12年後重新回顧《行過幽谷》系列,殘存的影像彷彿預言了樂生療養院注定消失的命運,只餘下黑白畫面敘述著病房內反覆且毫無盡頭的生死與無奈。後來的觀眾只能在檔案照片註記中,那些黯淡的人名以及空間圖像裡,感受著那些攝影當下留存的現實,和已消逝事物曾經存在的痕跡。周慶輝認為「外界的事物騷擾著相機的暗箱」,而他內心的暗箱則打擾著外界的事物,他並且為他為何攝影感到疑惑,他自敘:「我總是違逆現實環境又太多的妥協,自以為聰明用各種方法來換取攝影的自由度卻讓自己陷入泥沼。設定攝影計畫是因為讓自己的靈魂有一飄流的方向,我反覆告訴自己透過攝影能使心情平靜,但往往內在撕裂,掙扎衝突不斷,好像自我衝突是完成計劃的必要條件,當孤獨面對衝突時是將自己推進分裂的邊緣,我迷醉死亡、痛苦、消失的幻影,我想我會持續拍攝下去是因為我擔心我不會再拍了。」(編寫/林學敏,參考自藝術家提供之作品介紹。)出處:《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頁101。 在新北與桃園交界之地的樂生療養院,哥德式依山建築,院內綠樹成蔭,除屋舍供居住外,還有大池塘等設施幅員廣闊,從1930年以來,住著一群因染上癩病而被迫離群索居的樂生人。根據米歇爾‧傅柯的研究(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中古世紀以來,這些囚禁痲瘋病人阻隔在社會聚落的邊緣,歸屬於「非人」(l’inhumain)的領域空間,長期遭受汙名與排斥,當時還曾發明將痲瘋病患集中留在「痲瘋船」上,隨河流漂蕩不准靠岸,因為「對痲瘋病的恐懼心裡與歧視態度,把他們隔離在另一個世界。」(引自周慶輝)隨著多重藥物合併療法(Multidrug therapy,簡稱MDT)有效治療,隔離政策放寬,樂生人也可以暫時離開院區出外工作,為自己賺取生活費。這張〈樂生樂隊紛紛到外面葬儀社幫忙,但對院內的老友僅收白包意思意思〉,周慶輝拍攝的畫面中,僅見三名樂手正吹奏著送殯的樂曲,走在有山有樹的寬敞院區道路,未見緊隨在後送行的親友。因為這場葬禮是發生在被邊緣化的樂生院區,若與在新北或臺北市的殯儀館區內的送葬景況相比,此場景不禁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這張又名〈姊弟一路跟著執行送葬儀式的爸爸〉,畫面中還有兩名天真稚嫩的姊弟,姊姊緊抓著爸爸的衣角,弟弟緊緊尾隨,一步一趨跟著頻頻回首察看後方送葬者是否隨行的樂手爸爸,姊弟倆意外成了送葬行列的前行者,撫慰長期居住在「非人」領域的亡靈,緩解此生被孤立排斥的悲寂。 姜麗華-「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周慶輝
  • 日期
    年代: 199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