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過幽谷》:〈消毒病房〉

藝術家周慶輝在經過一年的「新聞勞作」生活後,開始自覺尋找能使其發自內心的獨處及獨白的空間。他於拍攝樂生療養院12年後重新回顧《行過幽谷》系列,殘存的影像彷彿預言了樂生療養院注定消失的命運,只餘下黑白畫面敘述著病房內反覆且毫無盡頭的生死與無奈。後來的觀眾只能在檔案照片註記中,那些黯淡的人名以及空間圖像裡,感受著那些攝影當下留存的現實,和已消逝事物曾經存在的痕跡。周慶輝認為「外界的事物騷擾著相機的暗箱」,而他內心的暗箱則打擾著外界的事物,他並且為他為何攝影感到疑惑,他自敘:「我總是違逆現實環境又太多的妥協,自以為聰明用各種方法來換取攝影的自由度卻讓自己陷入泥沼。設定攝影計畫是因為讓自己的靈魂有一飄流的方向,我反覆告訴自己透過攝影能使心情平靜,但往往內在撕裂,掙扎衝突不斷,好像自我衝突是完成計劃的必要條件,當孤獨面對衝突時是將自己推進分裂的邊緣,我迷醉死亡、痛苦、消失的幻影,我想我會持續拍攝下去是因為我擔心我不會再拍了。」(編寫/林學敏,參考自藝術家提供之作品介紹。)出處:《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頁101。 臺灣在日殖時期關於樂生院的管理辦法,即規定住院患者必須協助院務,與遵守消毒及結紮等帶有歧視性質的限制措施。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後,由前臺灣省衛生局接管,經歷賴尚和代理樂生院院長,接續的吳文龍擔任院長期間,改採半開放,不禁婚,不結紮的措施。任期最長的基督教徒陳宗鎣院長,從1953-1966年被派任期間,致力於改善樂生院的環境、重整病舍,並為病患導入「職能治療」的觀念成立了「職業治療室」,鼓勵患者參與身體勞動與技能訓練,同時藉由倡導康樂活動及推展宗教活動,使院民在心靈上有所依托。他推行自治促成各個病舍推選舍長來處理各院區內事務,包含協助院務的運作,尤其是清潔工作。自此,除了重病、年邁患者以外,幾乎全員參與院內的勞動服務。這張〈消毒病房〉周慶輝拍攝三名協助病房清潔的樂生人,一人負責拿著長長的水管噴灑大量的水,一人手握著掃把刷洗地板,畫面還可以看見一台尚未啟用打蠟後的拋光機機器置於左前方,另一人站在畫面左後方,似乎在等待房間全部消毒、地板水洗乾淨後,他再負責打蠟地板,進行最後的清潔工作。這種付出勞力的勞動,雖不是可以得到勞務報償的行為,但為院民服務等於為人為己,在半封閉自治的樂生院裡,「互助合作、自立自強」儼然成為院民必須接受的生活指標與現實。 姜麗華-「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周慶輝
  • 日期
    年代: 1991~199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