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雖來自「類」家庭影像的語境,卻意外呈現出強烈的時尚攝影語言。畫面中的女子身穿桃紅與湖水綠交錯的格紋斗篷,臉貼紅柱,以微仰角度凝視鏡頭,營造出一種不容忽視的凝視關係。這種目光既有挑釁也帶疑問,恰如時尚攝影常見的「未說出口的情緒敘事」風格。畫面中極簡而鮮明的構圖,鮮豔的色塊對比,加上模特兒極具存在感的姿態,使整張照片既符合形式語言的美學要求,也在感性上擁有強大的視覺吸引力。 就攝影史而言,這類影像的調性與1960至70年代的法國與日本時尚攝影有高度共鳴。例如法國攝影師蓋•伯丁(Guy Bourdin, 1928-1991)擅長以強烈色彩與神秘氛圍打造女性主體的凝視關係:而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1933-2024)則將人物與空間融合為一種戲劇性構圖,重視情緒張力與人物的內在戲。這張照片恰巧捕捉了這樣的瞬間,背景是紅色柱子排列形成的節奏感,人物的服裝圖案亦構成平面幾何的趣味,兩者在視覺上相互呼應,產生出一種現代感十足的場景建構。女子的眼神直接、膚色飽滿、嘴唇紅潤,幾乎可視為一張天然的「時尚封面照」。 此照片最難得之處,在於其非以商業需求拍攝,卻自然具備高度時尚意識。這不只是風格的模仿,而是一種源於生活、來自現場的真實演出。攝影師的視角不僅是捕捉,更是「製造」主體的存在;女子亦不只是被拍者,而是透過姿態與表情,成為影像的構圖主角。這是一種非常當代的觀點,即便影像來自五十年前,卻早已踏入「時尚攝影作為表演」的敘事先聲。 這張照片即具備如此潛力,它不是一張留影,而是構成了一個女性姿態與風格意識自成一格的世界。正如時尚攝影評論家文斯•阿萊蒂(Vince Aletti, 1945-)所言: 「最出色的時尚攝影從不只是展示服裝,而是創造一個世界。(The best fashion photography isn’t just about showing the clothes — it’s about creating a world.)」(《議題:時尚雜誌攝影史(Issues: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Fashion Magazines)》, Phaidon Press, 2022.) 鄧博仁–「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