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童年的回憶〉:舊戲院外、斗笠背影

〈童年的回憶〉:舊戲院外、斗笠背影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童年的回憶〉:舊戲院外、斗笠背影

這幅攝影作品,是李悌欽對臺灣早期庶民生活與文化轉型過程的深刻凝視。畫面中,一名挑夫頭戴斗笠、赤腳、肩挑扁擔與竹籃,站在戲院門口前,略微仰頭看向左側牆上的電影海報,似乎正停下腳步,望向這個與自己生活距離遙遠卻又深具吸引力的世界。 整體構圖濃厚而層次分明。中央為關閉的對開木門與一輛靠牆的腳踏車,構成穩定的背景,象徵著封閉與靜止。而畫面左側則出現戲院的售票窗與斜牆,從視覺上收束挑夫的目光,也將觀者的視線導向海報。這些海報排列密集、主題鮮明,充滿戲劇性與現代氣息,與挑夫質樸破舊的背影形成強烈對比。 斗笠、竹籃、扁擔、赤足,挑夫身上所具的種種元素,都是臺灣農業社會的象徵,而牆上掛著的,卻是城市娛樂、現代敘事與影像夢境的代表。這兩者間的距離不只是空間的,也是時代的。攝影者在此營造出一種無聲的對話:傳統的勞動者,彷彿一腳踩在現實,一腳踏入幻影之中,準備被新世界吸引、包覆。 更細緻地觀察,可以發現攝影者在光影處理上格外講究。牆上的斑駁與木門的磨損痕跡,呈現出一種時間累積的質地感,而挑夫背影的暗調剪影效果,則讓他與戲院牆面拉開出適當距離,突顯出主體。 此作不只是生活紀實,更是關於「轉變」的註解。挑夫的停步象徵著傳統社會在面對新文化衝擊時的猶疑與好奇。這一刻被凝結於畫面中,也讓觀者不禁思索:影像與現實,夢境與勞動,現代與過去,究竟在哪裡交會?李悌欽用鏡頭不動聲色地記下這歷史的擦身而過。 鄧博仁–「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李悌欽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