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捕捉無形的卻存在的事物?是一個藝術界的大哉問,「先抓住痕跡」是目前最有共鳴的解答,像是無法直接畫出光,那就用陰影來做輔助,找不到風,那就從其經過之處的改動開始下手。 遠古時期農業革命之前,人類都還在依靠狩獵來做為維持每天生存能量的主要方式,在追捕獵物的過程中,不能只是看見眼前「有什麼」而已,還要看見的是眼前「沒有了什麼」,什麼是原本應該在這的此時卻不存在,也就是「痕跡」。包含野獸的腳印、啃過的植物、樹幹的爪痕、踏扁的草地,在獵人腦內自動補上一遍遍重複播放著過去此地曾發生過的畫面。而這樣的能力,延續到今日的文明,轉化成人們觀察養成的一部分,也成為創作作品時的一種表現手法,從白牆上的油漆手印創作,到記錄痕跡的攝影捕捉……。在李悌欽所拍攝的這幅作品裡,很巧妙地選擇了黑白而彩色的表現形式,讓觀者更能將焦點著重在畫面中光與影所構築的線條與流動感,可以看見,這片叢生的雜草們雖恣意盎然地長著,但所構築的曲線還是有一個整體的流動方向,那便是風的痕跡,就像是書法一樣,一撇一捺都由風來主導,卻不把筆壓死,從而長出了個性的邊痕。 鄧博仁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