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車站

右邊欄杆上手漆的「關渡」二字,得知作者是在關渡車站旁拍下此作的。鐵道旁的混凝土柵欄在畫面裡傾倒,電線杆的電線拉住了整片天空,才不至於讓整片圍欄落初畫面。欄杆上的粗糙質地讓人透過照片還是能感受到摸起來的觸覺。其中一根斷裂的欄杆半露著鋼筋,無助地懸掛在半空。在欄杆的盡頭,一股黑煙從建築物後飄出,整幅作品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被壓縮到極致的彈簧,蓄勢待發,讓人坐立難安。 關渡車站,是日據時期初所架設的臺北淡水線鐵路上的其中一站,明治36年(1903年),設立江頭停車場開始營業,民國41年起站名正式改為「關渡站」。其木造站房係於昭和15年(1940年)完工啟用 ,並隱身於巷弄之中,是北淡線上唯一的簡易站(客運量稀少、設備簡單,僅派有站員售票而無行車副站長,無法辦理列車交會、待避等行車業務之車站)。 畫面中正是關渡站彎曲鐵道旁的柵欄,是鐵道迷熱愛朝聖的地點之一。鐵道相關攝影作品通常是溫馨或是安穩平和,能將這類主題拍出山雨欲來風滿樓這般強大氣場的攝影者實在不多,李悌欽卻辦到了,加深光影差距,來凸顯粗糙的顆粒質感。明明是拍攝的是靜止景物、也不用慢速快門來拖曳光軌,卻還是充分散發出了速度與緊張感。關鍵在於,將透視消失點在畫面左下建築物中。不管是電線桿還是整片柵欄與道路,將重心往右方快速拉去,欄杆本該相同的大小與間距,再隨著目光橫掃的瞬間,從左至右快速增長。讓靜止的照片在觀者腦中震動起來。 鄧博仁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悌欽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