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曬衣桿前四位男童,右二吐舌

這張照片定格了一段頑童嬉戲的時光,也凝聚出屬於一個時代的童年樣貌。畫面中的五位孩子圍聚在一個用布包裹、綁在竿子上的人形裝置前,像是他們自製的稻草人或布偶怪物,展現了鄉村或都市邊緣小孩以創造力自娛的日常智慧。這種手工搭建的結構,可能是他們在巷弄間遊戲時的某種角色設定,一方面象徵著他們對未知的想像,一方面也成了彼此互動、展現幽默與表演慾的場域。 五個孩子各自表現出不同的肢體語言與神情,個性鮮明。其中一人作勢伸舌,表情誇張,充滿戲劇性;另一位則用手指挖鼻,一臉壞笑;站在前方右側的孩子,穿著條紋毛衣,表情相對溫和而略顯靦腆,顯得與其他人形成鮮明對比。而最有趣的細節,是那根用來撐起布偶竿子後方,竟還偷偷躲藏著一名孩子,只露出眼睛,既像在觀察鏡頭,又像正等待下一次出場的機會。這樣的藏匿與暗示,讓畫面多了一層「視線遊戲」的趣味。 上方那塊呈展翅狀張開的帆布,因被綁住頭部與脖頸位置,形似一具被吊起的巨大稻草人,視覺上如一隻無聲的幽靈懸在磚牆與木門之間。這讓原本純粹的兒童遊戲場景,平添一點詭異的氛圍,卻正呼應著孩子們那種遊走於模仿、惡作劇、無畏與冒險之間的成長本能。 地面鋪著不規則的石板,牆面斑駁、木門老舊,顯示出這是生活條件並不富裕的區域,但孩子們的笑容與表演卻不帶任何匱乏的氣味。他們擁有的是一種來自身體與想像力的豐富資源,在李悌欽快門按下的那刻,把童年的荒謬、幽默與混亂一併記錄了下來。 這不只是一張記錄性的照片,它展現的是一種「自己玩自己」的童年文化,一種在缺乏玩具與結構化娛樂下,自我構築的生活舞臺。那被布包裹的竿子,不只是物件,更是象徵,是這群孩子想像力的稜角,是他們把現實變為遊戲的魔法觸媒。 鄧博仁–「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悌欽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