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跨技藝》系列:〈林之助老師作畫〉

1943年,太平洋戰爭進入後期,城市裡的所有食物、肥皂、用品都必須配給,還經常吃不飽。赴日本念美術學校的畫家、「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1917年2月2日—2008年2月13日)於24歲時即以《朝涼》一作,入選日本藝術最高榮譽的帝展;從日本返回臺灣,當時30來歲,因為在臺中神岡有自家的田產和佃農,過去只要收租即可舒適生活,在日本警察管理米糧收成之後,涓滴都得入庫之後,再依每戶人口數分配。有投入耕作的人家,可每口多分一倍。林之助也同樣捲起褲管、衣袖投入工作,經《臺灣新聞社》拍攝刊登,傳為美談。可見藝術家也必須為五斗米折腰。林之助與陳耿彬交好,儘管戰時的物料嚴重缺乏,膠彩畫原料取得不易,但畫家仍然不輟創作,於日常維持生活之餘,繼續繪作他那充滿東方情緒美的景物與人物。強調「感覺寫生」的林之助曾謂他自己:「不畫沒看過的景物,創作每一幅作品,都要經過寫生,而寫生絕非只是客觀自然的再現、機械性的記憶或追求形似的滿足而已,因此除了描繪它的構造與色彩之外,必須經常費很多的時間觀察體會,把握對象的習性和特徵神韻後,再經過心靈過濾,才強調自己的感覺,藉著造形與色彩,靈活的顯示出對象的生命內涵,而達到氣韻生動的極致境界。」 在陳耿彬日後創辦興台彩色印刷公司,林之助也將自己的畫冊交給信任的老友印製。 古碧玲-「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