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報導攝影》系列:〈趕路〉

在1950年代後期,可能是在南屯區靠溪邊鄉下小徑,左邊有稻草屋頂、竹子搭建的鴨寮,前方有瓦屋住家,右側有一座稻草堆。剛好有祖孫三代婦女正趕路回家,陳耿彬剛好將秋日斜陽下這一瞬間的匆匆趕路神態留了下來。 畫面最外圈是利用地理環境裡的稻草堆、茅草篷、樹上茂密的枝葉圈景,焦點定格在畫面比重較多的大人身上,她們穿著不合腳的膠底拖鞋,右腳舉步前踏,一頭捲髮的母親背上揹著襁褓中重心向後的幼兒,梳著包頭的阿嬤不只揹著另一位小小孩,負重的雙手還提著一袋包袱巾。那過小而導致腳跟外露的膠鞋,可以感受到大人們散發出辛苦專注、勤奮認命的氣氛,低著頭略為駝背地趕路,趁著夕陽往回家的路前行。 順著地上那道修長的剪影,往左下方帶到對焦清楚的女孩小手上,不知是因為貪玩或是體力不支而殿後的女孩,從她眉頭輕皺的表情中,順著視線讓視野向右帶出了畫面之外,在那雙小小的眼睛裡,究竟發現了什麼?留給了觀眾想像的空間。而走在前面領路的女孩,感覺像是獨立成熟的姊姊,踏著成熟穩重的步伐往前行,可以感受到早期鄉村的孩子,在很多時候,尤其是老大,是需要分攤許多責任而不被允許享受童年的。 整體畫面充滿節奏與層次,使觀者能在專注體驗故事同時,發現更多微小的細節與情緒,家長的辛勤執著與小孩的好奇天真,更是形成了年紀與重量的對比。陳耿彬以二百五十分之一秒速度,捉住畫面斜角而上精準時間點與氣氛上的對比,以及大人、小孩們落在地上長短交織的影子,構成畫面的方向性及動感,是攝影記者多年專業所培養出的能力表現。 鄧博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