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跨技藝》系列:〈掌中戲的小觀眾〉

照片中以兩名站著的小男孩與蹲著吃橘子的小女孩最為凸出,他們抬頭望著鏡頭外的方向,一個吸引他們目光的所在。背景處可見模糊的大樹與大人身影,前景有背對鏡頭抹淚的小孩,畫面左側還有一半入鏡的摀耳朵男孩,共同烘托鏡頭外正上演著令人緊張、興奮的布袋戲戲碼。而從這群小觀眾的衣著精緻程度,亦可見家庭收入的差異。1950至1960年代,臺灣布袋戲進入發展黃金期,分為「外臺戲」與「內臺戲」兩種類型,前者多於廟埕、露天野地等酬神為主,又稱野臺戲,後者則是進入戲院的商業表演。1960年代後期,臺灣由農業轉型為工商業,隨著電視廣播的發展,以宗教活動與民間禮俗為主的外臺戲逐漸勢微。此張照片拍攝於1964年的臺中大甲廟埕前,記錄下布袋戲外臺戲的黃金歲月。 〈掌中戲的小觀眾〉是一張客觀、無修飾的寫實作品。陳耿彬的照相機捕捉一群學齡前小觀眾看布袋戲的神情,其頑皮、害怕、緊張、癡迷等,顯露在停駐於半空中的手、停留在嘴唇前的食物,以及一雙雙全神貫注的雙眼。1950-1960年代臺灣攝影家共同的特色在呈現生活愉悅的一面,在陳耿彬的照片中即可見他多將焦點擺在小孩與美女等美好人生的題材,見證了臺灣社會轉型的變化。 林姵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