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報導攝影》系列:〈香蕉買賣〉

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臺灣,物產輸出地多以日本內地為主,香蕉與米、糖並列為三大輸出品。1945年臺灣光復後,兩岸恢復交通,臺蕉開始輸往大陸地區,1946至1949年間,臺蕉輸出大陸的數量多達外銷總量的94%。 同一時期零星輸往日本的臺蕉係駐日美軍採購自用,但當時各部會對於臺蕉輸日仍有疑慮,經濟部為此做成決議,明定香蕉如係售予駐日盟軍總部自用,非對日貿易性質,且出口商遵守我國結匯及輸出入管理委員會之限制,即准赴日進行貿易活動。1949年,大陸情勢不穩,臺蕉輸往大陸各地數量銳減,促使政府與民間開始思考香蕉輸日的可行性。 也許香蕉產業在當時對臺灣來說有許多不同的國際意義,對於生活在這片鄉土上的居民來說,香蕉是日常,蕉農帶著香蕉進店秤重估價,店家販售給客人。香蕉也許是帶動當時整體經濟的關鍵,然而支撐生活與文明得以繼續運作的,還是人類本身。就像這幅作品,秤上的香蕉雖然正居照片中央,光線卻還是打在老闆、顧客、與老闆女兒身上,對焦也還是對在老闆身上。老闆秤重、女兒寫作業、客人等估價,沒有過多的情緒流露在照片裡,因為這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日子,只是平淡卻重要的,每一天都在發生的日常。 鄧博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