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報導攝影》系列:〈入伍新兵接受神社祝酒〉

日本殖民臺灣末期,因為日本軍閥發起戰爭,急需徵召兵源,開始徵召日本年輕人與臺灣人入營服役。但唯有信仰神道教的日裔新兵入伍時,為展現其效忠日本天皇以及為日本征戰,才能安排至神社接受祝酒祝福,臺裔新兵則無法進入神社,兩者之間仍有所區隔,因此,陳耿彬拍攝中部地區的日本人被徵召入伍的影像,等於是向民眾宣告天照大神庇護著他們上戰場。 1942至1945年值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徵召臺灣壯丁入伍,那時起,臺灣的各地街頭隨時可見許多歡送光榮出征的熱烈場面,甚至配帶著「武運長久」的布旗在身。 第一階段徵召非正規軍的軍屬與軍夫入營,派往海外服務,逾13萬人。第二階段進行招募志願兵方式,約8萬人入伍。第三階段於1945年1月至8月,值戰爭末期,戰況危急,為全面徵兵時期,強制徵召19歲至40歲臺灣壯丁,約6萬人。 戰後日本和臺灣已分屬不同國家,導致臺籍日本兵的權益及歷史定位混亂,從戰敗國國民身分,在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後,翻成戰勝國國民,但又被視為幫日方作戰的兵員,長期受到藐視與曲解,備受爭議。 然而,他們和日本兵不一樣,無法被引揚遣返日本本土,在戰後喪失了日本國籍,無法獲得日本政府的補償。返臺後,身分認同也迭遭質疑。 古碧玲-「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