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報導攝影》系列:〈臺中一中大門及紅樓外貌〉

此作品拍攝於臺中一中外,畫面中則是臺中一中的大門以及紅樓。日治時代,各地的一中本來只有日本子弟才能就讀,但臺中一中卻是第一所提供本省學子高就機會的中學。1913年,熱心教育的臺灣地方士紳共同集資,以林獻堂(1881-1956)、林烈堂(1876-1947)、辜顯榮(1866-1937)、蔡蓮舫(1875-1936)、林熊徵(1888-1946)等人為首,捐地募款創立臺中一中,這五位主要創辦人被稱為「創校五先賢」。當初民間想成立一所專門培育臺人子弟的私立中學,但臺灣總督府答以「此舉涉及政府長期教育政策,不可能由民間創辦」;後改為由民間捐款建築校舍,再捐獻給日本政府,由官方成立以專收臺人子弟為條件的公立中學校,1915年正式開學,作育無數英才至今。陳耿彬的孩子們非常爭氣,五個男孩中有四位都在這裡讀書。 臺中一中紅樓,是仿羅馬式建築的三角山牆樣式設計,為當時校園建築常見的風格,顯現出精緻莊嚴的宏偉氣勢。通常在拍攝對稱建築時,會採取正面拍攝手法讓畫面中每個元素整齊端莊,然而,在陳耿彬對於取景角度與曝光的變化下,讓臺中一中更具有生氣。敞開的校門即使只是樸素的木片門板,但對於在此上下學的學生眼中,卻是學校對其張開雙臂、表現溫暖親近的存在。 這些,也是老一輩臺中一中校友的集體回憶,雖然作品中的紅樓如今已被拆除,讓不少中一中校友為此感到惋惜,然而只要照片還在,這些亙古的回憶與情懷便能繼續流傳下去。 鄧博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