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樟腦油》系列:〈煉製樟腦油〉

此為陳耿彬報導作品中的《樟腦油》系列。 臺灣重要的產業──樟腦,在四百年前荷蘭殖民時代就已被發掘其妙用,作為臺灣產業重要的存在。樟腦不管是用於藥用、香料、化學,還是做成國防炸藥使用,都會派上用場,更不用說1890年後,主原料依賴樟腦的美國合成塑膠技術(又名「賽璐珞」)發展成熟,應用層面更是無遠弗屆。雖然帶來的效益撼動當時整個世界,但樟腦的製作過程辛苦且繁重。首先,必須在山上找到一塊夠平坦的山地搭建山寮(亦稱腦寮),將樟樹砍倒後,將含腦量較高的根部刨成碎片,再將碎片放入上面扣著陶缸的木桶內,在正下方燒水蒸煮,通常情況每天加入兩次樟木碎片,連續熏蒸十天,蒸氣會逼出碎片中的樟腦在陶缸上產生結晶,最後將其刮下收集才算大功告成。 這幅《樟腦油》系列:〈煉製樟腦油〉為腦寮的工人(腦丁)正在將完成結晶的樟腦從陶罐裡整理拿出的階段。 雖然已經來到收尾的階段,但工作並不輕鬆,從腦丁將重心放在下盤,卻要將背部向前彎至近乎直角,兩手還必須同時作業不得撐著自身的重量,這樣的工作姿勢可以看出是相當吃力的一個環節。然而,第一眼看到這幅作品時,卻不會有這樣的壓迫感,而這背後的緣由,正是陳耿彬透過拍攝手法與取景角度,軟化了整張畫面。 首先是光線,日光從右上斜射進畫面,腦丁身上若隱若現的肌肉線條、骨骼輪廓、交錯的髮絲,甚至是腿上褲子的褶皺,讓不同深淺的陰影色塊組成起來,雖然彼此之間的界線並非俐落分明,而是有些柔邊結合,接著配上木桶內持續冒出的蒸氣,將光線與陰影交錯散點分布在整個空間中,軟化了整張作品。讓作品保留豐富度,同時又不會讓觀者感到太大壓力,實屬千錘百鍊的經典之作。 鄧博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