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樟腦油》系列:〈高塔蒸餾腦油〉

此為陳耿彬報導作品中的《樟腦油》系列。 臺灣重要的產業──樟腦,在四百年前荷蘭殖民時代就已被發掘其妙用,作為臺灣產業重要的存在。樟腦不管是用於藥用、香料、化學,還是做成國防炸藥使用,都會派上用場,更不用說1890年後,主原料依賴樟腦的美國合成塑膠技術(又名「賽璐珞」)發展成熟,應用層面更是無遠弗屆。雖然帶來的效益撼動當時整個世界,但樟腦的製作過程辛苦且繁重。首先,必須在山上找到一塊夠平坦的山地搭建山寮(亦稱腦寮),將樟樹砍倒後,將含腦量較高的根部刨成碎片,再將碎片放入上面扣著陶缸的木桶內,在正下方燒水蒸煮,通常情況每天加入兩次樟木碎片,連續熏蒸十天,蒸氣會逼出碎片中的樟腦在陶缸上產生結晶,最後將其刮下收集才算大功告成。 這幅《樟腦油》系列:〈高塔蒸餾腦油〉為將樟樹根部刨好的碎片倒入木頭容器,並在底部燒水蒸煮的階段。 山中伐樟不僅工作辛苦,腦丁的居住環境也很簡陋。伐樟製腦往往都要花上數月,腦丁會攜家帶眷上山,住在用竹子、木頭搭建的簡易腦寮中,男人白天外出採樟,女人和小孩就在腦寮負責焗腦、煮飯等。 這幅作品從構圖出發,在陳耿彬的巧思下,順著木桶與底下燒柴灶台的建築結構,將鏡頭向左微微傾斜,讓站在上方正在倒入材料的老師傅平衡住整個畫面的重心,下面燃燒柴堆前則坐著一對母子,推斷應該是跟著老師傅一起工作的家人。從小孩將重心向右靠在母親腿上的姿勢可以看出,對於眼前調控火侯的例行工作可能已經感到疲倦,但也許為了陪伴母親,也許以後自己也得繼承這份生財工藝,不能就這樣跑離崗位。從情緒層面來看,老師傅向下傾倒的或許不單單只是生產樟腦的材料,更是在向後輩的繼承人傾囊相授代代相傳的家業精神。 鄧博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