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現實‧極光‧邊緣》系列53-1987臺北

本幀作品是葉清芳任職報社期間報導的次文化系列之一。「龐克」源於70年代的英國倫敦,因第二次石油危機後造成英國經濟不景氣,當時失業或勞動的青年,遂以「龐克」表達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的反叛訴求,後來進而擴及影響到思想、時尚、社會、文化等層面,形成一股龐克風潮。「龐克」(Punk)在西洋音樂用語也翻成「叛客」,起初為一種搖滾類型,原指一種混亂、無序、粗野、原始的音樂形式,具有批判社會的意識。 台灣的龐克風,明顯展現在青少年外表的個性化追求,藉由髮型、彩妝、服裝和配件搭襯來表現。以這名龐克男孩的髮型和彩妝為例:臉塗厚粉底,眼角至腮幫兩道畫上閃電妝;以眼影、眼線、鼻影來凸顯臉部輪廓;噴上髮雕塑造刺蝟頭再綁上幾綹髮辮,嘴唇塗著金屬質感的唇膏。 這些大膽、怪異、頹廢、誇張的裝扮,是許多中規中矩的成年人較以難理解的地方。然而不論以何種方式表露也好,或者不表露也罷,青少年時期的叛逆不羈,不正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過程嗎? 呂筱渝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葉清芳
  • 日期
    年代: 1987~198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