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現實‧極光‧邊緣》系列16-1987臺北

身為一名遊走在示威抗議、拒馬與蛇龍之間的新聞攝影記者,葉清芳對於案發現場的敏銳度必然超乎一般人。以這張照片為例,一個滿臉是血的身材矮小男子,右手以毛衣按著口鼻,左手則摸著後腦勺,微屈的膝蓋與睜大的雙眼,透露出他的驚恐。他的驚恐其來有自:他的腳邊一把倒著的高腳椅,令人懷疑它是否就是用來擊傷他的武器;畫面右方一個穿牛仔褲和白球鞋的男子側影正向受害者走去,畫面雖然無聲,但由被毆男子驚恐的臉可以判斷這晃動的左手和邁出的右腳本尊應是施暴者。儘管不見他的正臉或全身,但就影像裡的比例來看,明顯地與受害者的身形高大魁梧許多。 受傷男子身後的吧檯,有兩、三名店員站在後面,是影像中出現的「目擊者」。然而至少在葉清芳快門按下的瞬刻,這幾位現場的目擊者正在看的並不是面前的這兩個人,而是鏡頭以外的其他事情,似乎對這樣的打鬥早已司空見慣。 菸蒂、菸盒、酒漬、油垢和免洗竹筷遍地,在這個凌亂、骯髒的場所,令人分不清究竟葉清芳究竟拍攝的是一則值得報導的社會新聞,亦或是臺北夜生活一件不起眼的常見之事。 而拍下這張照片的葉清芳,是放下相機上前勸架還是打電話報警?又或者,他也像其他人一樣袖手旁觀?換句話說,當工作倫理與道德良知互相衝突時,直擊現場的新聞記者該如何取捨其中的優先順序,一直是新聞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呂筱渝-「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葉清芳
  • 日期
    年代: 1987~198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