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現實‧極光‧邊緣》系列4-1990臺北

自1987年國民黨政府宣布解嚴之後,臺灣人禁錮已久的心靈,明顯地透過各種社會運動、藝術文化的活動,來實踐他們對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的嚮往。對於1990年代的文藝青年而言,年輕人如果混跡舞廳,不過是在展現身體自由的實踐,然而對精神自由的追尋,則必須藉由另一種形式達成,也就是出入具有濃厚的本土意識、言行舉止皆能隨性自在的地方,例如「阿才的店」。 1990年11月,原本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前進》擔任攝影記者的余岳叔(1954-),以他的綽號在臺北市金山南路上開了這家臺式餐館「阿才的店」,與和平東路的「攤」遙遙相對,都是黨外、社運和藝文人士流連忘返之處。不論是朋友聚會、喝酒聊天或針砭時弊,都是臺北城內解悶的最佳去處之一。 這張作品是葉清芳與一群朋友聚會時,拍下文化工作者王耿瑜(1962-)用黑筆在臉上塗抹的滑稽模樣,她的眉毛、臉上幾個黑痣、八字鬍等都是用筆畫上去的,另外她還戴著過大的眼鏡、指間夾著紙菸、白襯衫外加花背心,歪著頭眨眼的促狹表情⋯⋯。她一派輕鬆逗趣的樣子,誰會懷疑這不是一場青春洋溢、充滿歡笑聲的朋友聚會呢? 提起相機隨手按下快門的快照風格,是葉清芳直接捕捉人物神態的方式,將人物或主題置中,也不講究構圖和光線,甚至容許聚焦模糊和殘影,對他而言也許都是無傷大雅的枝微末節,只要能精準地攫取被攝者此刻的樣貌,就是值得留存的相片。 呂筱渝-「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葉清芳
  • 日期
    年代: 1990~199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