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之前的臺灣,流行於民間的戲劇類型主要為歌仔戲及布袋戲,1904年日本劇團經營者高松豐次郎,來臺長住並從事藝術經紀與戲劇演出活動,配合殖民地政策在臺灣推動改良戲,倡導以西方劇場結合傳統戲劇形式,但內容能反映當下社會時事的新派劇「正劇」。1920年代新劇與臺灣文化協會主導的社會文化啟蒙運動合流,劇場走向精緻化,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加入演出的女性演員也增多,興盛程度使新劇在皇民化運動時期為「皇民奉公會」所用,成為官方用以宣傳政策和特定意識形態的工具。 賴佩君—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