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賽德克靜觀系列》:〈靜觀〉

「賽德克靜觀」以靜觀、平和、平生及廬山幾個部落作為紀錄主軸,尤其以投入靜觀部落的時間最多。劉清儀靜靜地觀察皆自得,沒有刻意的視角,沒有曖昧不明的攝影語法,更沒有外來過客般地霸氣,他長年積累與住民、山地的互動經驗,建立了信賴感,捕捉一張張率真的照片,這些稀有的影像載體,更構架了賽德克人能夠靜心地自我觀照的平台。 在這一幅作品裡面,我們看到的是學童們或坐或站,有些甚至騎著腳踏車以及時髦的滑板車。在水泥與鐵皮建築之外還有竹編的傳統建築,道路的遠方可以看到現代款式的汽車以及路燈。在這些微觀細節裡面可以看到的是現代化的象徵,攝影家不再刻意對焦於殘破的木屋以及眼神木然的人們。小孩的滑板車告訴我們在這個偏鄉裡面,他擁有最時髦的玩具,另外一個面對鏡頭的小孩,身上穿著知名運動品牌Nike的上衣,意味著這個聚落也跟都市一樣,對於這些建構出的品牌有著強烈嚮往,無法逃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模式與象徵。畫面的最右方是一臺機車,觀者可以看到一個成年男子正坐在地上書寫著甚麼,這樣的人物反而成了突兀的存在。 日本現代主義攝影之父木村伊兵衛(きむらいへい,1901-1974)指出攝影需要為社會服務,拍攝時往往利用自然光抓拍日常事物,追求真實性與人間氣息,就如同約翰•柏格(John Berger,1926-2017)認為:「諸如新興電影工業,輕巧相機的發明-以致於照相不再是隆重的儀式,而成了一種反射動作。」在這張照片中,是攝影家在街道上反射性的偶然抓拍,真實呈現聚落孩童的童年且無法擺拍以及重來。 蕭伊伶-「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清儀
  • 日期
    年代: 199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