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張德妹女士肖像

張德妹女士(1911-1988),生於苗栗縣三灣鄉下坪林客家村,她的母親,前後懷胎生育十幾胎,卻只養活長女的她,以及小她十歲的弟弟兩人,其餘皆抱養,張德妹因此從小備受父母寵愛。 張德妹22歲時,同宗親戚前來說媒,「對方李旺秀23歲,是個照相師父,也幫人畫像,人品好又老實,但是家裡很窮,沒什麼家產」,張德妹的父親吩咐先帶來看看,會面後,父親覺得可以,便請媒人傳話聘金金額,先拿一點就算訂婚。 結果李旺秀拿不出聘金,拖了兩三年,父親終歸放手讓張德妹出嫁了,李旺秀當時在嘉義幫人畫像,兩夫妻先去嘉義,後來返回南庄開設寫真館,戰前孩子一個個出生,共育有二子二女,光復後李旺秀因為涉入共產黨組織,逃亡山區兩年,張德妹一人照顧四個孩子,多虧娘家接濟,才苦撐過來。 李旺秀(1910-1985),出生於南庄,南庄公學校畢業後,在雜貨店當了三年多的伙計,18歲在新竹市學畫像、照相,之後以此為業。歷經白色恐怖之後,李旺秀生活恢復正常,照相館重新開業,日後並將手藝傳授給1941年出生的長子李湞吉,這張照片便是李湞吉在家中為母親所攝,當時父親剛去世不久。 李旺秀傳授李湞吉的佈燈法,理論上是以經典的主光、補光、背光三點打燈法組成,但早期家裡自行設計的攝影室,大多只能利用兩個方向的自然光源,大約民國四十五年購入燈具後,也經常以兩盞燈或多一張反光板輔助進行拍攝,視人物輪廓個性姿態,在主光之外,於側邊、或正後、側後、斜上方投射輔助光線,照亮人物頭髮和肩部產生輪廓線條,可突出、美化人物,母親這張照片的光線布局,也是類似的概念這張照片約拍攝於民國七十五年,當時135的彩色底片已經非常普遍,但是李湞吉仍然使用家傳的蛇腹相機和六吋黑白底片,為母親攝像並手工上色,留下她溫柔的凝視。 古少騏—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李湞吉
  • 日期
    年代: 1986~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