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神岡筱雲山莊〉

呂宅神道化家庭 1938年後,陳耿彬在日本人松岡富雄(1870年4月22日,卒年不詳)擔任社長(任期1917—1944年,長達27年)的《臺灣新聞》(原《中部臺灣日報》)開始轉為跑新聞擔任攝影記者的工作,拍攝到這家人在改成日本式姓名之後,在正殿祀奉天照大神,每天都要禮敬,而唐山的神佛改奉在邊廳。直到二戰後,才改回來。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總督府為了管理臺灣人民、掌握人口變遷趨勢、調查民間習慣採取戶口名簿的措施,更改姓名的過程可能也記載於其中。日治末期,為進一步同化臺灣人,日本總督府意欲讓臺灣人從內到外,都變成日本人,因而推行皇民化運動。皇民化政策之一為推展「改姓名」運動,臺灣人更改承繼自祖先與長輩命名的姓名,是為皇民化運動的極致,俾使外在內化一致。於日本統治者而言,允許殖民地人民將姓名改換為日本姓氏與名,等於是開啟被殖民者作為真正日本人,沐浴日本皇恩的大門。 臺灣總督府於1940年(昭和15年)2月11日,以日本紀元節為由,發布戶口規則改正案,宣布實施改姓名辦法,展開臺灣人「改姓名」運動,要求臺灣人的漢式姓名更改成日本式姓名。對漢人移民的臺灣人而言,姓氏傳承自歷代祖先,改名無異於跟血緣切斷關係。而且更名改姓手續繁雜,需經過官府審核通過才可更改,起有初改名意願者甚少。迄1943年止,更改姓名人數僅約總人口數的2.06%。 1944年(昭和19年)1月,臺灣總督府為實施「徵兵制度」,大幅放寬改姓名的條件,改姓名案件顯著增加。但最後改姓名的臺灣人究竟有多少,缺乏確實統計數據。 古碧玲-「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耿彬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