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靜待上網〉

這幅作品拍攝於1962年屏東里港,里港舊名「阿里港」,它的位置在旗山溪(舊名楠梓仙溪)、二重溪(荖濃溪分支)與高屏溪(即下淡水溪)匯流處。早期阿里港設有渡口,亦是下淡水溪航路的終點,從清代以來具有運輸優勢,是鄰近農村的貨物集散交換中心,聚落因此發展開來。但因為此區域是多條河流所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水患頻仍,居民生活不安。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的下淡水溪計畫解決了河道漫流的問題,里港地區的地貌與聚落也因此改變。 農業一向是里港地區的主要經濟產業,因此畫面中的人物並非以捕魚為生的專職漁夫,而是農閒時刻,來到溪邊撈魚的當地居民。攝影師站在高處,以俯視的角度拍攝,刻意地將站在水泥長方塊上的男子置於畫面的中央位置,水泥塊傾倒在溪流中,像是一個連接影像內外的甲板。男子穿著長袖與短褲,身處在溪流中間,他身後的岸邊有一名農婦,地上放著一個小鐵桶。男子雙手握著一支一端有網子的竹竿,眼光凝視溪流,似乎在靜待恰當的時機,準備快狠準地伸網撈魚。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