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加水〉

1960、1970年代飲水機尚未在學校和公共場域普遍設立,一群小學年紀的孩子將自己的個人小水壺高高舉起,在最高處是一個被人舉起的大燒水壺,正在把水加入一個個的水壺中,影像中至少可見十一個水壺,舉的最高的那個獲得了第一個加水的機會。照片的視覺焦點被一隻隻高舉的手所形成的三角形帶到燒水壺與被加水的小水壺交接處,影像充滿了動態與活力,仿佛可以聽到孩童們爭先恐後的聲音,以及顛著腳搶高的神態。從他們穿著的制服與帽子來看,他們都是學生,但是舉著燒水壺的人因為被擠成一團的學童擋住了,但因為手能舉得比孩子們高,推測可能是一位老師。另外,斗笠和簡樸的水壺形式也讓觀者窺見臺灣昔日物質文化的轉變。 兒童、嬉戲、學校生活、運動會、寫功課和考試等主題都是劉安明經常拍攝的主題。劉安明幼年的時候,家庭環境並不富裕,小學五年級暑假時,為了貼補家計,就開始在屏東糖廠下的海豐農場打零工,與二戰後同時代的許多農村貧苦家庭的孩子一樣,童年不全然是無憂無慮的,但也因為他自己真實的經驗有苦才顯得純真快樂的重要,即便是如跟同學們搶著裝水的平凡時刻,也是值得紀錄的影像。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