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碼頭偶拾〉

四面環海的臺灣,擁有世界第二大規模的遠洋漁業,但一般大眾對於勞動密集的漁業之了解與重視卻不夠深厚。台灣近代漁業的軟硬體是在日治時期逐漸建立起來,但二世界大戰期間,漁船與漁港都遭受嚴重的破壞,戰後初期,全臺僅剩為數不多的小型漁筏和舢舨。因此,1950年代中期之前,政府主要以復興沿近海漁業為主要目標,並著少整修漁港等相關硬體建設,以及實施「漁船放領」政策。自1950年代後期,開始逐步朝向遠洋漁業發展。在遠洋漁業起步的196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拖網的方式,1965年之後才有了鮪釣等考量漁業永續的方式出現。 漁村和農村中的勞動、休閒等常民生活面向是劉安明攝影作品中的大宗,在這幅作品中佔據視覺焦點的的是從前景延伸至中景,擺放在碼頭上的五條鯊魚,牠們與遠景的人物相比,更顯得龐大。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是高級的狩獵者,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兇猛,且對人類生命具有威脅性。在這張照片中,鯊魚被人類捕獲,即將成為餐桌上的佳餚,尤其在東亞飲食文化中,取自鯊魚鰭的魚翅,烹煮成羹,是喜壽宴席中高貴的名菜。但近年來,環保意識高漲,漁業法禁止捕撈保育類鯊魚或是割鰭棄身,以防海洋生態危機。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