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踩鹹之樂,海豐〉

每年十月份收成後,未達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農田便開始栽種芥菜,芥菜有「長年菜」之稱,取吉祥之寓意,因產期在冬季為春節前後的應景蔬菜。芥菜在十二月開始採收之後,無法全部銷售的部分,便以醃漬加工的方式儲存,依照加工的方式可做成「福菜」、「酸菜」、「鹹菜乾」(又稱「梅干菜」)等不同的醃漬菜。 當芥菜採收後必須先至於田埂或空地上曝曬數日,當菜葉枯萎軟化後才能醃製。在照片中可見剛用牛車運來已曬軟的芥菜,有人負責把芥菜傳遞給桶內工作的人,桶內的人將芥菜鋪平一層後,抹上一層鹽巴,如此一層芥菜一層鹽巴堆疊在桶內,最有趣的環節便是在過程中必須不斷用腳踩踏讓芥菜密實堆疊,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工作,待木桶裝滿後,必須用石頭等重物壓在最上層。幾天後,芥菜裡的苦水被鹽水逼出滲出桶外,芥菜的量體也會逐漸萎縮,大約兩個月後,就大功告成。 醃製鹹菜的木桶有七尺深,在這張照片中,可見桶內的人上半身超出桶高,表示桶內的芥菜已經快鋪滿了,否則在剛開始時必須架梯子才能出入。 雖然屏東縣做鹹菜加工最多的地方是在潮州鎮,但這張照片是1960年代在海豐鄉拍攝的,劉安明拍攝農務辛勞的景象的同時,常加工作中的人偷閒或是歡樂工作的元素,凸顯農村生活純真的一面,這件作品中,醃製鹹菜中笑開懷的農民及此類作品的典型。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